《百家姓·荆》
-
历史来源
源流一
源于芈姓,出自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的封地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西周初年,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(今湖北荆州),国号为荆,君主称为荆君。据史籍《通志·氏族略·以国为氏》上的记载,楚国的旧国号是荆,荆氏是未改号为楚之前的姓氏,又说周朝楚国的别称为荆,国民以国为氏。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。高阳者,黄帝之孙,昌意之子。颛顼帝之后第五代吴回,是帝高辛氏的火正,主管天火与地火,能光融天下,于是帝喾命曰祝融(祝,大也;融,明也)。其所属部落族人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(今河南新郑)。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,幼子曰季连,芈姓,就是楚之先祖。
周襄王姬郑十四年(楚成王三十四年,公元前638年),楚成王派兵救郑国,与宋国军队大战于泓水(今河南柘城),射伤意欲称霸的宋襄公并击败宋军,楚国军威大振,其时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、湖北全部、重庆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江西部分地方。
在楚成王继位改荆为楚以后,以前历代荆君的庶出子孙者,即有以原国号为姓氏者,称荆氏,世代相传至今,史称荆氏正宗。
源流二
源于芈姓,出自为居于秦国的楚氏避秦庄襄王嬴楚之讳所改,属于以国名为氏,或避讳改姓为氏。芈姓之后原有以国为姓的楚氏,其中有一支楚氏族人居于秦国,在斯地生息繁衍。后在先秦时期因避秦庄襄王嬴子楚的名讳,改以原国名“荆”为姓氏,称荆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芈姓荆氏族人皆尊奉楚君熊绎为得姓始祖,且不与姜姓荆氏合谱。
源流三
源于姜姓,出自战国末期齐国庆氏,属于因故改姓为氏。战国末期,齐国有庆氏一族,是公孙庆克的后裔子孙,后因故有改姓为荆氏者,逐渐形成江南荆氏一族。公孙庆克,是齐桓公姜小白的庶孙,即齐桓公之子姜无亏的儿子。公孙庆克的儿子后来以父名命氏,称庆氏,形成了一个庆氏大家族。在春秋时期,齐国公孙庆克的后裔中有著名的庆封,在晋国还有庆郑,皆为齐桓公之支庶。在先秦时期,被燕国太子丹收买并派往秦国去刺杀秦王嬴政的著名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返”之刺客荆轲,即是该支由庆氏分衍的荆氏族人。
姜姓荆氏皆尊奉公孙庆克为得姓始祖,且不与芈姓荆氏合谱。
源流四
始祖荆王贾(高帝从兄也)后人家族名人
荆轲
荆轲:(?~公元前227年),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。也称庆卿、荆卿、庆轲。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,失败被杀。战国末期卫国人,汉族,喜好读书击剑,为人慷慨侠义。后游历到燕国,被称为“荆卿”(或荆叔),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“节侠”田光推荐给太子丹,拜为上卿。秦国灭赵后,兵锋直指燕国南界,太子丹震惧,与田光密谋,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。荆轲献计太子丹,拟以秦国叛将樊于期之头及燕督亢(今河北涿县、易县、固安一带,是一块肥沃的土地)地图进献秦王,相机行刺。太子丹不忍杀樊于期,荆轲只好私见樊于期,告以实情,樊于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。公元前227年,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于期首级,前往秦国刺杀秦王。临行前,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,场面十分悲壮。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,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。荆轲来到秦国后,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。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,图穷匕见,刺秦王不中,被杀。
荆浩
荆浩:五代后梁画家,沁水(今属山西省)人。他擅画山水,常常携带笔墨摹写山中古松,画云中山顶时,能画出四面峻厚的气势。著有《笔法记》,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。
荆嗣
荆嗣:宋代名将,累立战功。历官天武军校、田重进部将,太宗时攻太原及幽州,他皆率先陷阵,拜都指挥使。真宗时,为邠庆、环庆副部署,嗣起行伍,一生经150余战,未尝败北。迁徙分布
宋朝时期,荆姓大约有4万人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05%,约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一十位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、湖北一带。明朝时期,荆姓人口骤减,大约有1万8干人,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、河南、山东、湖南、河北等地。山西为荆姓第一大省,约占荆姓总人口的一半。『百家姓章节目录』
相关翻译
相关赏析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www.tugongbuchangjia.com/bookview/2712.html
热门诗词
- 菩萨蛮(花间意) [韩淲]
- 一萼红(弁阳翁新居,堂名志雅,词名萍洲渔笛谱) [张炎]
- 浣溪沙(木樨) [杨泽民]
- 己亥杂诗(浩荡离愁白日斜) [龚自珍]
- 减字木兰花(赠何藻) [石孝友]
- 眼儿媚·酣酣日脚紫烟浮 [范成大]
- 献仙音·吊雪香亭梅 [周密]
古文典籍
- 「诗经」
- 「论语」
- 「史记」
- 「周易」
- 「易传」
- 「左传」
- 「大学」
- 「中庸」
- 「尚书」
- 「礼记」
- 「周礼」
- 「孟子」
- 「老子」
- 「吴子」
- 「荀子」
- 「庄子」
- 「墨子」
- 「管子」
- 「列子」
- 「宋书」
- 「汉书」
- 「晋书」
- 「素书」
- 「仪礼」
- 「周书」
- 「梁书」
- 「隋书」
- 「陈书」
- 「魏书」
- 「孝经」
- 「将苑」
- 「南齐书」
- 「北齐书」
- 「新唐书」
- 「后汉书」
- 「南史」
- 「司马法」
- 「水经注」
- 「商君书」
- 「尉缭子」
- 「北史」
- 「逸周书」
- 「旧唐书」
- 「三字经」
- 「淮南子」
- 「六韬」
- 「鬼谷子」
- 「三国志」
- 「千字文」
- 「伤寒论」
- 「反经」
- 「百家姓」
- 「菜根谭」
- 「弟子规」
- 「金刚经」
- 「论衡」
- 「韩非子」
- 「山海经」
- 「战国策」
- 「地藏经」
- 「冰鉴」
- 「围炉夜话」
- 「六祖坛经」
- 「睡虎地秦墓竹简」
- 「资治通鉴」
- 「续资治通鉴」
- 「梦溪笔谈」
- 「旧五代史」
- 「文昌孝经」
- 「四十二章经」
- 「吕氏春秋」
- 「了凡四训」
- 「三十六计」
- 「徐霞客游记」
- 「黄帝内经」
- 「黄帝四经」
- 「孙子兵法」
- 「孙膑兵法」
- 「本草纲目」
- 「孔子家语」
- 「世说新语」
- 「贞观政要」
- 「颜氏家训」
- 「容斋随笔」
- 「文心雕龙」
- 「农桑辑要」
- 「搜神记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