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六计_敌战计隔岸观火战例

查阅典籍:《三十六计》——「三十六计·敌战计隔岸观火」原文

西晋灭吴  公元263年,曹魏灭掉蜀国,这样,三国鼎立的局势瓦解,而成了魏、吴对战的局面。不久,魏国大将司马炎去魏称帝,改国号为晋。司马炎继续推行统一中国的战略,一方面,他下令在蜀地江岸大造战船、日夜训练水军,为日后同吴国决战作好充分准备;另一方面,他发现吴国军队还很强大,如果硬碰硬地去交战,只能造成两败俱伤。于是,晋国采取观望、等待的战略,待吴国的国力、军备有所削弱后,再去进攻,就很容易了。  吴国虽然富足,但孙权统治集团的矛盾激化,内部纷争激烈。朝廷大臣各树派系,各拥储君。孙权只得废太子孙和,新立太子孙亮,致使两派的怨恨加深。孙权死后,孙亮即位,孙林派系发动政变,废除了孙亮,立孙林即位。孙林死后,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,孙皓即位。孙皓上任后,大加报复,不惜采用“剥面皮、挖眼睛、灭三族”的残暴手段,把其过去的仇敌几乎灭绝。他又动用大量的人、财、物力,迁都于武昌。最后引起江南的民众起义,又被迫还都。吴国经过朝廷长期的内部斗争、国民的大举起义,其国力大大削弱,民心、军心十分低落。西晋见吞并、灭亡吴国的时机成熟,于是,大举进犯吴国,三个多月后,吴国灭亡,西晋统一了全国,中国又开始了一个新的王朝。

挑拨篡权  1912年2月,在武昌发生了群英会事变,黎元洪独揽大权的机会到了。  在武汉革命阵营内部,存在着以刘公、孙武为首的共进会和以蒋翊武为首的文学社两大团体。他们之间的矛盾为黎元洪所利用。  孙武是军政府的军务部长,他掌握着实权。蒋翊武是副部长,权力不大。孙武与黎元洪相互勾结,排挤文学社的革命党人。蒋翊武的文学社则拥戴黄兴。  除了孙武、蒋翊武外,军政府内还有一武——张振武。他也担任着军政府军务部的副部长,孙武和张振武虽同为共进会会员,但二人意见相左,势同水火。  孙武平时盛气凌人,飞扬跋扈,共进会内的人对他也非常反感。黎元洪趁机挑拨孙武与其他革命党人的关系。凡有大家不满意的事,黎元洪都把责任推到孙武身上。  他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把众人的不满情绪集中到孙武头上,挑起孙武与其对立派的斗争,待矛盾激化后,自己再以公正者的身份出现收拾残局,使矛盾双方都受到打击和削弱,自己乘机独揽大权。  1912年2月27日晚10时,碧血团(伤兵团体)、将校团(由起义老兵组成)、教导团(四川返鄂之原四十一标)、义圆团、学生军等,以黄申芳为总司令,在武昌城内采取暴力行动,驱逐孙武及其亲信,四镇统制邓玉麟、近卫军统制高尚志也在驱逐之列。  参与起事的人,均佩戴群英会徽章,手持白旗,上书“改良政治”、“驱除民贼”、“保商保民”字样,高喊“打倒孙武!”“打倒军务部长!”等口号,上街游行,鸣枪示警。  孙武与亲信等逃避汉口。  事变发生后,由于“诸人协谋时各有忿心,本非一致,祸机即发,各赴其的,内务部和军务部同时被扰,各部人民纷纷逃匿”。事态闹大,参加事变的人员一时失去控制,“举动紊乱,秩序大乱,军政机关,破坏殆尽,乱兵盛行抢劫,借机报复。”  在混乱中,第二镇统制、文学社骨干张廷辅于当夜为乱兵所杀。蔡济民被绑架,经黎元洪力保,方被释放。  次日,黄申芳查抄了孙武在武昌的寓所。  28日,孙武在汉口发表退职宣言,辞职后寓居汉口。  孙武退职,他的亲信邓玉麟、高尚志等亦退职,武汉军政府内缺少了一个可以与黎元洪相抗衡的人物,黎元洪得以独揽大权。  孙武退职之后,黎元洪立即将妨碍自己掌握大权的军务部改为军务司,原军务部副部长蒋翊武和张振武也被去职,改任毫无权力的督府顾问。改组后的军务司,已推动军官任免权。同时,又改组了军法处,使军法处成了黎屠杀湖北革命党人的工具。  在改组军务处的同时,黎元洪又撤销了原总监察,改为纠察处。纠察处制度实行未及半月,又下令改为纠察院,大大缩小编制,规定纠察院总共仅留60名工作人员,其余近千人全部遣散。  在军队中,第二镇统制张廷辅被杀,近卫军因统制高尚志去职而撤销。第四镇统制邓玉麟去职。  其他各部,内务部长杨时杰被撤职,教育部长苏成章和副部长查光佛被撤职,实业部副部长牟鸿勋被撤职。  黎元洪乘机安插上他的心腹、爪牙。一时间,文人政客、旧官僚、旧军官等反革命分子纷纷进入军政府。  黎元洪终于掌握了湖北军政府的大权,下一步他要做的,就是加紧投靠袁世凯,出卖革命,屠杀革命志士了。  群英会事变,被当时武汉革命党人称为“二次革命”,最初拟定的革命对象是驱逐黎元洪,改组军政府,以后又收缩目标,专门打击孙武。由于对形势缺乏正确的分析,仅仅把矛头指向孙武,而未挖掘根本的东西,事变的结果使革命力量受到极大的损失,而黎元洪则坐收渔人之利。  1912年7月,黎元洪为进一步夺取革命权力,提出军民分治的口号。随后,取消了军政府,设立了民政府,民政府设内务、外务、财政、实业、司法、交通、教育七个司。其中财政、实业、交通、司法四个司的司长是由革命党人担任。但实行了仅一个月,上述四位司长均易人,革命党人被完全排除出民政府,至此,黎元洪全面篡夺了湖北军政大权。

孙膑救韩缓  公元前342年,魏国军队进犯韩国的国都。韩昭侯见魏军来势凶猛,难以抵挡,便派使者到齐国请求救兵。  齐威王召集群臣商量此事。大家议论纷纷,莫衷一是。只有孙膑在一旁不发一言,若有所思。齐威王问计于孙膑,孙膑说:“魏国自恃其武力强大,前年伐赵,今年伐韩,总有一天会侵犯齐国。如果我们现在不出兵救韩,就等于抛弃了韩国,喂肥了魏国,所以不救是没有道理的。但是,魏国刚开始攻打韩国,军队士气正旺,韩国的实力还没有受到挫伤,此时我们出兵救韩,等于让韩国坐享其成,使齐国遭受兵难,因此说马上出兵救韩也不是良策。”齐威王又问:“如此说来,该怎么办呢?”孙膑回答说:“我们不如先答应韩国的要求,稳住韩国人的阵脚。韩国知道齐国发兵救援,一定会奋力抵抗魏军。我们则坐山观虎斗,等到两国军队打得精疲力竭之时,齐国再出兵攻打魏军。这样,既可以保住韩国,又不使齐国军队的实力受损,两全其美,何乐而不为呢?”  齐威王闻言大喜,采纳了孙膑的建议,对韩国的使者说:“齐国救兵不日即到。”韩昭侯听说齐国出兵,就壮着胆子与魏军开战。待到韩国实在招架不住的时候,孙膑才率军前去救韩。

火烧赤壁  公元208年,诸葛亮说服了东吴的孙权,与刘备结成联盟,共同对抗来犯的曹操。当时曹操的八十三万人马在长江以北扎下大营,东吴都督周瑜则率领吴军在长江以南驻扎下来。营军驻地对岸有一座高耸如长垣的石山突入江宾,上刻“赤壁”两个大字。以后曹操对周瑜的这场大战就被称为“赤壁之战”。  周瑜用连环计,使不习惯水战的曹操上了当。曹操把所有的战船在长江上三、五十为一排,首尾用铁环连锁,上铺阔板,他以为这样就可以使他手下的步兵渡江如履平地了。但周瑜的意图却是借东南风,火烧曹操那些连在一起的战船。  战事开始之前,周瑜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、占风。接着诸葛亮回到刘备身边,并和刘备一起登上樊山观望长江中的火攻大战。他们怡然自得地坐在山上,观察远处孙权、周瑜同自己的死敌曹操大战的情况,并利用东吴赤壁大战的胜利,火中取栗,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。

阳乖序乱,阴以待逆。暴戾恣睢,其势自毙。顺以动豫,豫顺以动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www.tugongbuchangjia.com/wenzhang/716.html

古文典籍

热门名句